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相关 > 正文

「咸宁供电:光明记忆•百名党员庆华诞⑱」热血融冰

「咸宁供电:光明记忆•百名党员庆华诞⑱」热血融冰-第1张-游戏相关-话依网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风云激荡,从50多颗火种到9000多万名党员,从南湖小船到领航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路引吭高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写下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奋进篇章。咸宁电网始建于1966年,五十多年矢志奋斗,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咸宁电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演绎了一场载入历史长河的光明奋战,镌刻了党领导电力事业高速发展的珍贵缩影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近百年的党史、五十余载的咸电史,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给予我们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国网咸宁供电公司通过开设“光明记忆·百名党员庆华诞”栏目,以党员口述历史的形式,全面描绘电网发展的鲜明印象,深刻再现公司壮大的奋斗历程,激励广大党员时刻铭记红领身份,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百年目标积蓄力量,为共产党百年华诞真诚献礼。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国网咸宁供电公司将循着这段光明记忆,不断涵养赶考心态,始终保持奔跑姿态,努力跑出点亮咸宁绿色崛起的光明路途,奋力交出公司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本期背景:2008年初 ,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抗灾斗争的胜利。

湖北咸宁的灾情十分严重,1月12日至2月12日,全市因雪灾累计受损线路321条、338. 05公里,受损杆塔5963根,受损配电变压器201台。通山、通城和崇阳的灾情十分严重,特别是通山的九宫山地区,电力设施遭受严重损毁。面对严重灾情,咸宁供电人顽强拼搏,打响抗冰保电战,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抢险一线,谱写出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抗冰抢险壮歌。公司因此获国家电网公司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功勋集体。

《湖北电力报》整版报道咸宁供电抗冰抢险

时任咸宁供电公司总经理侯春在抢险现场

“抗冰抢险保供电”十大荣誉功臣


01

▶差异化设计从此在咸宁地区广泛应用◀

钱娇 付葳(图文)

讲述者:廖朝阳,1975年10月出生,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气技术专业,1998年7月入职咸宁地区电力局,2005年6月入党,2008年为咸宁电力勘测设计公司送电勘测部设计室主任,现任经济技术研究所副主任。

那时那事:2008年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电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地区线路出现覆冰倒塔,那时我正在武汉参加全省设计技术交流会。当天晚上,我的手机响了:“35千伏刘九线线路覆冰严重,出现倒塔,需要重新设计改造,你赶紧回来!”35千伏刘九线是九宫山变电站的电源线路,这两条线路断了,九宫山变电站就全停了,供区内用户无法正常用电。更要命的是,一停电就会连带停水,外面是天寒地冻,老百姓家里也是一片冰冷,空调、取暖器等设备都用不了,有老人生生被冻感冒了,想喝一口热水,都到不了嘴。九宫山灾区急需恢复供电。

接到任务后,我冒雪赶回来,连夜组织科室的黄平、夏溪、孟建明、李威等7人研究踏勘工作。九宫山变电站位于九宫山,海拔1300米,刘九线从山背面进站。山背是连续的陡坡,没有缓冲地,因此线路上山段对于耐张塔的拉力非常大。而这次雪灾,覆冰后的导线有碗口粗,9处铁塔横担承受不住拉力而弯折。

变压器覆冰

第二天早上六点我们就启程,赶往九宫山勘测。九宫山山路陡峭,加上路面已经结冰,尽管勘测车轮胎上绑上了防滑链,依旧打滑,一行人一路心惊胆战。一个不小心,车辆很可能就从山路飞出去,后果不堪设想。虽然我们心急如焚,但为保证安全,只能缓慢前行,加上沿途都是被大雪压断了的一片一片的竹子,需要不时下车清理路面障碍物。一路走走停停,车子开到刘九线3#塔附近时,已时近正午。线路铁塔受损,在原路径恢复供电几乎不可能。要尽快找到新的线路路径,尽快完成勘测、立塔拉线,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是一次与恶劣天气之间的硬仗。

一行人背上全站仪、三脚架等勘测设备开始爬山。山上的积雪很厚,一脚下去,雪没过了膝盖。不多时,棉裤就打湿了,腿脚冰凉。这还不打紧,最要命的是,在厚厚的积雪下面,无法分清楚脚下是坑还是滚石。那天,我走在最前面探路,突然脚下一松,整个人滚下山坡。我一面死死护住身上的勘测仪器,一边顺手抓住一根被雪压弯的树枝,才终于让自己停了下来。就这样,一路崎岖终于走到了勘测点,可是勘测点非常狭窄,架好三脚架,架好全站仪,就只剩下一个脚板的位置。我一只脚站上去,用金鸡独立的姿势,坚持三个小时完成勘测。做完这一个地方的勘测工作,队员们的头发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就这样我们在山上一直爬到天黑,饿了啃两口已经硬梆梆的馒头,渴了顺手从地上抓起两把雪往嘴里一塞。

抢险现场

晚上回到单位,顾不上疲惫开始整理资料、画图。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现场测到的风速达到27m/s、覆冰厚度达到15mm,都超过了现有典型设计规定的气象条件范围。典型设计不可用还是头一回遇到。我和同事连夜查找线路设计规程规范,并查阅资料,在全国范围内查找类似案例。经过反复讨论后,我提议,将山上耐张塔提高到110千伏的电压等级的设计标准,以此来抵御恶劣天气,以及连续下坡给耐张塔带来的巨大拉力。从短期来看,虽然增加了工程投资,但从线路全寿命周期看,提高了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能力,运维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提高。经过反复沟通,最终我的设计得到省公司专家一致认可。设计审查通过后,我们再次爬上九宫山,与施工单位一基塔一基塔地交桩。正常情况下,一条线路从勘测到设计到交桩,需要15天。而这次刘九线改造工程设计,只花了3天。在这场与恶劣天气的对战中,我的团队经受住了严寒冰雪和设计技术的双重考验。尽管刘九线改造后也经历过恶劣天气,但再也没有发生过铁塔横担弯折事件。

寄语:通过这次事件,差异化设计也咸宁地区广泛应用,例如大畈-石龙110千伏线路,这条线路较长,途经山区,气象条件较差,就采用了刘九线线路改造的差异化设计经验,大石线在建成以来,一直稳定可靠运行。

几十年发展以来,咸宁电网从无到有,从脆弱到坚强,这是一代代电力人竭诚奋斗所取得的宝贵成果,今天的我们无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我犹记得刚刚上班的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太多,但是从前辈师傅到年轻员工,每一个人都充满干劲,工作起来从不叫苦叫累,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希望更年轻的“跑山电工”们,能够秉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不惧挑战的精神,勇于接过历史的火炬,承担起新时代赋予你们的责任,为咸宁电网的强大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访小记:2008年特大雪灾造成了通山九宫山大面积的负荷断电,线路严重覆冰,铁塔被积雪压折,当时的设计人员都需要起早贪黑,身上带上干粮,扛着三脚架以及测绘仪器,翻山越岭,搞一次测绘就要走几十或者上百公里路。谈到当年的雪灾,廖主任一直都神情严肃,眼神中还充满着对当时的记忆,我们问到:“原本的设计时间应该是15天,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在3天之内就出色的完成设计工作的呢?”廖主任回答道:“严冬腊月,失去电力,人民等不了,百姓等不了,我们哪顾得上那么多,夜以继日,只为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秉承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设计专业的“跑山电工”舍小我,求大我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为电力建设,人民用电保驾护航,这就是“跑山电工”的精神所在,也是一个党员初心使命。


02

▶抢修队没有一个人请假缺席◀

杨博文 冯骞(文)陈辉远(图)

讲述者:詹克柏,1961年出生,1984年入职咸宁地区电力局线路工区工程队,2008年任输电部运行二队副队长。2008年5月入党。2020年11月退休。

那时那事:2008年元月13日,第一场大雪降临咸宁时,咸宁供电公司就召集会议,分析了可能发生的灾情,制定多套抗雪灾保电网预案。我们一边安排人对输电线路和设备巡视,一边组织力量制定应急抢修预案,并着手准备抢修物资。公司成立了抗灾抢险领导小组,提前做好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

元月22日深夜,通山境内110千伏桂犀线#39铁塔尖折断,与39号铁塔相邻的#38、#40号铁塔都不同程度受损。险情就是命令。23日清晨,公司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一支紧急抢修队伍,我们搭乘三辆抢修工程车驶向通山,一场紧急抢修的战役打响。

折断的铁塔

桂犀线从110千伏桂花变电站送到通山110千伏犀港变电站,当时整个通山县靠两条电源线供电,一条是桂犀线,另一条是220千伏咸吴线,通过220千伏吴田变电站送到犀港变电站。如果咸吴线在桂犀线抢修完成前发生跳闸,通山县大部分区域将会停电,所以桂犀线抢修时间紧迫。

抬发电机

我所在的小组奔向通山界水岭,路上的雪接近二三十公分厚,山上雪更厚。落叶的树枝成了冰凌子,树叶成了冰溜子,冰块碰撞着安全帽,发出“嘣嘣”的声音。界水岭地形比较特殊,山很高,加上38、39号塔档距大,导线覆冰很厚,覆冰直径大概有20公分。现场勘察发现39塔T1铁塔翅膀折断,但并没有倒下来,导线全部挂在上面,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还是很吓人的。

塔尖部分焊接得比较牢固还没有断,塔下面的翅膀撇断后还吊在上面,人无法上去施工。为了避免二次垮塌造成人员伤亡,我们制定了临时性方案。利用拔杆把折断部分的头部拧断,然后慢慢把导线放下来。放下来后把这基塔拆掉,再把好的铁塔组立起来。因为我在输电专业搞了多年,经验丰富,胡军同志让我来负责桂犀线抢修任务。

我们每天早上五多点出发上山,气温比较低,衣服穿少点又冷,衣服穿多了又不方便施工。一路上雪很厚,路很滑,爬山摔跤是常事,人员上去很困难。好不容易爬到山上,所有人衣服基本都湿透了,在大山上又不能脱下,大家都是穿着汗湿的衣服做事。工作一天,到晚上才下来,中午的伙食由我们的后勤保障组运输。当时就在山下把饭做好,用的是通山老百姓做饭用的罗锅,把锅抬到山上去,就在冰天雪地里面就餐。

后勤人员送饭

雪地就餐

当时没有合适的塔材,通过省公司联系铁塔厂把钢材加工好,我们派转运车去拖塔材。整个桂犀线抢修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运输,山太高了,而且坡度太大,运输材料很艰难。早上坐车去山底下也非常危险,车子经常打滑,车子带着防滑链往山那边爬,不装防滑链车子根本上不去。转运车把塔材拖到了界水岭上坡第一个弯,放在路边。再靠我们人力用肩膀把一块块塔材背上去,施工队使用的拔杆、幌绳等工具都是人工背上去的。大型工具绞磨机上不了山,前面的工人用绳子拉,中间的用肩膀扛,后面的人用头顶着,一步一步送上山。

在接受任务后,所有人都克服自身困难,服从组织领导,服从指挥,没有一人缺席,无一人请假。1月31日下午4时恢复送电,我们早已记不清这八天爬上爬下多少趟,摔了多少跤。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在寒冬里送出万家灯火,在冰雪里送出电力人的温暖。

当时输电部主任陈尧树亲自带队坚守在抢修第一线,来回奔波在抢修现场和特巡线路上,多年的腰椎病复发了,直不起身子。司机力量不足,他既要一边坚持在抢修现场指挥,在来回的途中还要担当司机的运输任务。当时输电部主任工程师胡军刚刚喜得贵子,妻子正在坐月子,他也顾不上,义无反顾地奔赴抢修一线。还有许多同事都为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付出证明了什么是“大国重器”“顶梁柱”。

寄语:作为一个老员工,老党员,退休之后,我为自己是电力工人感动和自豪。什么是党员,就是关键的时候不掉链子,冲得上去。现在电网越来越坚强了,新技术新设备越来越多,作为经历了2008年雪灾的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采访小记:作为一名咸宁人,2008年的雪灾令我记忆深刻,当时年幼的我,呆在家里都恨不得抱着烤火炉取暖,像詹师傅这样的咸宁电力人,却在天寒地冻中为万家灯火不断“跑山”,将温暖最快送到每个人心头。如今,我穿上了“国网绿”工装,便是选择了使命,选择了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荣耀,希望自己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跑山电工”。


03

▶铁塔冻得像座冰雕◀

曹露 (文) 夏韵星(图)

讲述者:邓东峰,1962年生,1981年参加工作,1986年入党,2004年至2015年任咸宁供电公司新闻中心主任。

那时那事:2008年的第一场雪下在1月13号,13号下完雪后就没有天晴,而是持续阴天,温度一路走低。我心想,这下坏了。果不其然,25号,第二轮暴雪来袭,温度持续走低到零下8度到10度,咸宁市区与通山、崇阳、等山区县的交通中断,三县电网遭受不同程度损毁。

26号,我跟着咸宁供电公司抢修人员前往通山界水岭倒塔故障现场,四辆四驱抢修车全部装上防滑链,但是车子还是在被冻得结结实实的路上“扭秧歌”,前进路上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不知道前面是沟是河还是田,所以行驶格外谨慎小心,平时只要半个小时的车程那天花了整整4个小时。

2008年1月,公司党员服务队在桂犀110千伏线路39号铁塔抗冰抢险现场

界水岭虽然海拔只有400米,但山陡坡险,加上此地正处于山川间的风道口,植被及地表覆冰比其他山路更加险峻,因此,我们只能请当地两位农民拿着柴刀和镐头在前面凿冰开路,平时五十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两个多小时。

到达故障现场,38号塔身包裹着80mm的覆冰,像一座巨大的耸立的冰雕出现在我眼前,39号塔则拦腰折断,撕扯着空中一根根银线。

冰天雪地中,我们的供电人员穿着厚重的冬季工作服忙碌在一片银白中,从塔基开始敲冰,一寸一寸地敲击,一步一步地攀爬,到了塔上,抡着铁锤的重量让身上不断冒汗浑身湿透,但是暴露在寒风中的手脚、脸庞冻得将近失去知觉,风一吹,连睫毛都结冰了,人在塔上施工不能超过5分钟,否则就要被冻住。塔下烧着火堆,上塔人员每5分钟就要下来一趟烤一下火再上去干活。如此循环往复、冰火两重天,钻心的疼。

破冰(邓东峰摄)

我在电力新闻战线跑了多年,但是这么重大的冰灾也是第一次见,这样艰苦的抢修也是第一次见,面对这珍贵的场景,我的镜头追随着攀塔人员的身影,背影、侧影、仰影,冰山、冰挂、冰塔,能捕捉的全圈了进来。为了更好的拍摄全景,我爬到和塔尖平行的远山上,拍摄时还重重摔晕了一次,被寒风冻醒的第一感觉是要保相机,打开视窗看照片,抢修队员正在冰雕似的铁塔塔肩与瓷瓶间破冰。嘿,五十年一遇冰雪灾害的严峻,供电员工抗雪灾保供电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全写在上面了,真爽!

寄语: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也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冰灾,现在随着电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流融冰技术、远程融冰技术等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更加普遍,人工干预融冰的可能越来越小,从摄影角度来说,这种直击人心的场景更少。但从电力人角度来说,我希望这样的场景越少越好,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电网已经变得更安全、更智能、也更高效了。

采访小记:2008年的那场雪灾给咸宁电网各地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从主网到农网,从高压到低压,倒塔、毁杆、断线比比皆是。那时正临近春节,保供电就是保民生的意义更加凸显。“跑山电工”不惧严寒、不畏风险,能打胜仗、能打硬仗的风采在这场冰灾中也越加凸显。


04

▶九宫山配网线路全部改为电缆入地◀

钱康宁(文)刘威(图)

讲述者:陈钢,1975年10月出生,1993年入职通山县电力局,2003年7月入党,2008年任九宫山供电所主任。现为通山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那时那事: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来了之后,连续一个星期在下冻雨,慢慢地就在架空线路上形成了碗口大的冰棱。那时候我是九宫山供电所主任,线路刚开始结冰时,我就意识到覆冰严重的话可能引发断线。每天早上一起来,我就带着人出去巡线,用令克棒敲掉线上的覆冰。但白天敲掉了覆冰,晚上又在结冰,没过一两晚就超出了线路的承载力,线连带着拉倒了电线杆,将整条线的杆子都拉垮了。整个九宫山上10千伏架空线路的杆子都拉倒了,山上用户无法正常用电。当时我们连续一个月在九宫山上抢修,先恢复临时用电。

天气转暖后,为避免九宫山上的配网设施再次遭受冰雪等恶劣天气的重复性和毁灭性损害,通山公司发起了九宫山雪灾重建项目工程。通过现场勘查后,考虑将九宫山供电区域内的10千伏及以下线路改为电缆,很快获得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批准。

九宫山全部配网线路电缆入地工程量很大,10千伏主线路是由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当时所有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天天没日没夜地加班。

为了尽快恢复供电,我们供电所负责敷设环网柜以下的低压电缆线路。由于从没有做过电缆头,我提前安排朱早军、胡荣兵等带着6名班组成员,专门到工程公司学习。那时候做的是热熔头,部件加热收缩是热缩头制作质量的关键环节,用煤气罐喷火烧时需要特别注意,否则电缆头不合格就不能使用。学习回来后师傅们按照要求细心地做,刚开始半天才能做好一个电缆头,后来半天时间能做2个,再后来半天能做好3个电缆头。

党旗飘扬在救灾一线

我们施工挖电缆沟是直接在街道开挖,对周边用户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他们都很支持,只要我们在做事,附近的用户就会跟着我们,很热心地帮我们一起拉电缆、搬工具、拿东西。

到6月份,10千伏主线路电缆沟全部开挖好了,7月份完成施工。在主线路施工时,同步恢复了低压支线,整个项目大概9月份完成。与此同时,我们将云湖线与风力发电厂接出来的10千伏风电线形成联络线,以防35千伏刘九一二回线路发生断线情况下,可以通过风电联络线把电送上九宫山,进一步保障了九宫山电网的可靠供电。

九宫山低压电缆入地是一个大型电缆线路项目,电缆敷设时全部按照国家标准来做的,当时定的高要求高标准一直延续到现在。去年我还去问过九宫山供电所的老员工,我们做的低压电缆头炸过没?他们说除了外破炸过一次,所有的都还在正常运行。从2008年到现在用了有13年了,低压电缆头什么问题都没有,说明我们当时的工艺还是很不错的。

寄语:2008年,我们经历了九宫山电网被摧毁到重建的艰难历程,对于在恶劣气候环境下的“跑山电工”有更深切的体会。为山里民众守护万家灯火,需要发扬“跑山电工精神”,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采访小记:“不忘初心、电亮万家的服务精神。”是“跑山电工”的一种精神,通过采访九宫山电网的重建,我们深切体会到,这样的精神不是口号,是咬紧牙关的坚持,是风雨无阻的担当,是扎根在咸宁微气候条件下的代代相承。


05

▶重建方案获省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罗琼(文)冷育明(图)

讲述者:柴明,1966年12月出生,1989年7月入职咸宁地区电力局线路工区,2003年6月入党,2006年起任咸宁电力勘测设计公司副总经理。

那时那事:2008年春天是罕见的低温,大雪下了很长时间,想起那次抢险的经历,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可以说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冰灾,也是我几十年电力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抢险。那时候,我在电力勘测设计公司,主要参与灾后重建的勘测设计。

九宫山是高海拔地区,山陡路滑,当时积雪厚达60多厘米,满山树木竹子挂满冰凌,就连山上枯萎的小草也成了犀利的冰刺。山上的电线、铁塔严重覆冰,不少电线不堪重负被压断,有7基塔都被雪和冰压倒了,九宫山上的中低压线路遭到根本性毁坏。九宫山地区陷入停电、停水,交通阻塞的困境。

灾情就是命令。国网咸宁供电公司迅速启动抢险应急方案,成立了冰灾抢险处理小组,公司全体职工总动员,全力以赴投入到冰灾抢险工程中。我作为成员全程参与了灾情供电恢复、灾后重建工作。

为了解灾情及受灾原因,为恢复供电、灾后重建提供设计依据,我们深入各个受灾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分析每处铁塔灾害的受损点,制定针对性的科学抢险方案,限制事故范围,不扩大灾情区域,做好安全抢险工作。

为了尽快恢复供电,我穿着防滑工作鞋,以路边断枝作为拐杖,踏着厚厚的积雪,拨开被冰凌压倒的竹枝和断树枝艰难前行。有一回,仅一条150米左右的直线,我就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断线点情况。

现场勘测

被冻住的铁塔

为节约抢险时间,早日实现抗冰抢险的胜利,我们通宵铲雪。当时所有车大灯打开照明,山区的夜晚如同白昼。我马不停蹄地沿着九宫山供电的35千伏刘九线逐段观察。刘九线是刘家岭到九宫山的线路,这条线的Ⅰ回Ⅱ回全部断线,电缆终端覆冰,垂直荷载太大,拉线塔钢度不够,电缆终端塔弯曲,中低段全部倒插断线。在充分了解线路受灾情况后,我们提供了临时恢复和重建的两套方案,为最短时间恢复九宫山地区送电创造了条件。

九宫山电网重建工程中,我们针对海拔高、潮湿重、容易覆冰等各种恶劣的地势和气候条件,结合实际优化设计方案,获得了省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

这次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我们一起探讨,分析灾情及受灾原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将来应对微气象条件下的电网设计及重冰区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2008年以后,咸宁的东部电源工程、220千伏恩施巴焦扩建工程配套线路工程、220千伏兴神线等高海拔重冰区,以及微气象条件复杂等项目设计都顺利完成,并得到省公司肯定。

后来,九宫山又遭遇到几次重冰,当年重建后的110千伏九横线、35千伏刘九线都安然无恙,九宫山地区也再没有出现当年那样大面积停电的险情。

寄语:经过这些年的设计管理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设计非常需要创新思维,设计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设计方案才能得到优化,才能适应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希望年轻一代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多思考多钻研,提高设计水平,做新时代的“跑山电工”,为咸宁电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采访小记:灾情就是命令,抢修就是责任。2008年九宫山罕见冰灾,接到调度电话后,柴明冲锋在前,体现了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顶得下来的过硬作风。他参与的电网重建方案还获得全省一等奖,所有这些,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06

▶冰雪晒出的黑斑三年后才褪去◀

钱康宁(文) 王智普(图)

讲述者:阮班胜,1981年4月出生,2000年7月入党。2004年入职通山县供电公司,2008年任通山县供电公司输配电工区配电检修班班长,现为犀港供电所副主任。

那时那事:2008年的雪灾百年一遇,1月12日至2月4日,持续了20多天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我们通山电网造成了严重损害。全县3条110千伏线路、5条35千伏线路、29条10千伏线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倒塔、断杆和断线,九宫山地区的雪灾最为严重,山上的10千伏线路全被积雪压倒了。

那时候我是输配电工区配电检修班班长,工区有1个输电班和4个配电班,负责全县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雪灾发生后,我们是没日没夜在外面巡线,加快雪灾线路的抢修和恢复送电工作。

那年1月18日,我们前往九宫山抢修10千伏云湖线和水电线。原先的10千伏线路用的是裸导线,断了不能用,我们就换为绝缘导线。森林里面都是密柴杂木的,没有通道我们砍一条道出来。为了尽快恢复临时用电,我们将树木锯成一节一节的,将每节树干作为临时电线杆,打桩钉在地上,然后在树干顶部打孔,绑上瓷瓶,连接导线,线路就在树底下走。

后来暴雪越来越严重,九宫山上抢修工作无法继续,我们下山后全员一起抢修10千伏泉港线天梯支线。为了给当时抢修500千伏咸梦线的1千多名驻地官兵的抗寒、取暖生活提供电力供应,也为了能在春节前恢复供电,我们从开始勘查、挖杆洞到送电,花了2天时间恢复被雪压倒的15基杆塔,总算在大年夜完成了任务,年夜饭都是在山上面吃的。

搬运电杆

天梯线抢修完后我们继续转战九宫山,抢修35千伏刘九二回线和10千伏线路。为了尽快恢复供电,我们放弃了春节休假,初一、初二清理上九宫山的通道。九宫山海拔高,上山的时候,大树、竹子倒下来把路全部拦着,那时候也没有铲车,我们都是用油锯、手扛的方式清理通道。

抢修35千伏刘九二回线要重新立杆恢复导线送电,大雪封山没办法运材料,我们就去山上找还有没有能用的电线杆,终于找到了一根旧电杆,离要抢修的位置估计有4公里左右,车子动不了,就只能做一个板车来拖。但冬天山上物资奇缺,没有现成的,也没有焊板车的材料,而且山路崎岖,板车的尺寸必须按着实际测量的来,于是我们在山上测量数据后画出板车的设计图纸,再连夜送到山下焊造。

然后我们就十几个人一起用小板车推、用肩扛的方式把水泥杆运到要抢修的地方。吊车也上不去,汽油角磨机、钢丝方绳这些施工器具都是我们肩挑背扛运上山的。立好杆要上杆作业了,先用锤子敲掉水泥杆上的覆冰,边敲边上杆。

拆除被积雪压倒的铁塔(邓东峰 摄)

下雪天穿着雨衣在横担上做事,时间一长雨衣跟横担都冰在一起。架线要先起旧导线,那时候导线都冰在了地上,拉不动,人就沿着线路走,把线上的冰全敲开。拉线的时候,到处都是蓬松的雪,人有时候去找线头,一下子就看不见了。在雪地里做事,经常都是里面出着汗,外面冰得受不了。

那个时候真的是很有干劲。交通不便,没有通道,只能人工代步,雪深得都到了膝盖,我们就用铝丝绑着鞋底防滑。每天早上6点出去,晚上9点收工,每到一基塔,长的话要走两个小时,来回一趟就得半天时间,一天要走十几公里。所以中午我们就在工地里吃点干粮,渴了就直接抓把雪吃,非常冷,挨冻的时候我们都是喝辣椒汤驱寒,回来后鞋子全部都是湿的。第二天还要做事怎么办,就把吹风机带着吹干。白天冻一天,晚上回来被子是潮的,睡着也冷。

我们一直抢修到元宵节,完成了九宫山10千伏水电线、云湖线、邮电线的抢修任务,随后又赶去大幕山抢修。当时一共有40来天在雪地里抢修,雪地里紫外线格外强,晒在脸上的黑斑两三年后才褪。

寄语:2008年的雪灾抢修非常急非常艰巨,但我们没有退缩,还专门成立了抗冰救灾突击队,党员领头带队,冲在前面。雪地上,一面火红的救灾旗帜,非常耀眼,也非常鼓舞人心。不管大年三十在雪地里吃中饭还是晚上睡得晚,我们就只一个理念,把事情干好,早日通电。

现在条件好多了,但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一定要传承,这是“跑山电工”的本色。

采访小记:2008年电网抗冰抢险保供电时,咸宁供电公司举全公司之力抗冰救灾。阮班胜和同事们不怕苦不怕累,从凤池山、到天梯支线、到九宫山、再到大幕山,足迹遍布了通山各地,一直奋斗在抗冰抢险一线。他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广泛赞誉,2008年,咸宁供电公司荣获“国家电网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功勋集体”“国家电网公司抗冰救灾先进集体”称号。他们身上展现着“跑山电工”不停奔跑、风雨兼程的拼搏精神,也激励着我们新一代“跑山电工”继续奋斗,守护好每条线路,守护好通往家家的光明。

听讲述者说: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