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相关 > 正文

古代打仗为何要攻城,明明可以绕过去,干嘛和城墙过不去?,守卫攻城邀请码

本文目录一览

在济南战役中,粟裕坐拥32万大军,为何只用14万攻城?

古代打仗为何要攻城,明明可以绕过去,干嘛和城墙过不去?,守卫攻城邀请码-第1张-游戏相关-话依网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爆发。据史料记载,华东野战军14万大军,历时8天,全歼济南国民党军,生擒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这是自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以来,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并长期占领一座大城市。同时,这次战役也是我军由游击战转为攻坚战的一次伟大尝试。为我军日后解放更多的大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位,由于篇幅所限,解放济南的过程我们就不多啰嗦了,这里只探究一点:在济南战役中,粟裕坐拥32万大军,为何只用14万攻城?据史料记载,原因无非以下三点:第一,是王耀武的兵力严重不足。据史料记载,当得知粟裕进攻济南的意图时,王耀武发现,手里满打满算只有11万人可用,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地方保安团,毫无战斗力可言。


于是,他请求蒋介石派离他最近的七十四军或者一百军前来支援。但蒋介石拒绝了他的请求,理由是七十四军要留着保卫南京,一百军则要随时准备去守卫上海。王耀武又提出,要不把十八军和新六军调到山东,这两个军他也曾短暂地指挥过,好办事。结果蒋介石脸一板:你走到哪就把指挥过的部队带到哪,这岂不是军阀作风?要兵可以,你只把七十三军带走,其他军队我再给你调。

没有支援。自己兵力又不够,这是王耀武最无奈的地方。而他的窘境,粟裕也是十分清楚的。那既然敌人势单力薄,粟裕就没必要把全部家底,32万大军全用来攻打济南了!第二个原因时,当时的济南在战略上已成了孤城绝地。

早在一年前,通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两场大战,国民党在山东及附近的机动兵力已基本被消灭。1948年,粟裕又解放了潍坊、淄博一带,切断了济南与青岛的联系。胶济线也被我军掐断。这就意味着,青岛的国民党援军无法支援济南。另外,兖州,津浦线也断了,所以济南也指望不上徐州。总之,济南已是孤城。粟裕认为,要消灭一座孤城,14万军队足够了!

第三个原因则与粟裕的独特个性有关。据史料记载,粟裕有着气吞山河的眼见与格局,但做起事来却小心谨慎。1948年下半年时,山东大部区域已为我所控制,济南守军和徐州之敌,总兵力共约28万人。但华野有32万人,有数量优势,而且济南又是孤城,打济南已成势在必行。围绕解决济南问题,粟裕向党中央提出了三套方案。但他建议,中央采纳第三套方案:攻城与打援同步进行,即以两个纵队进攻济南机场,掐断王耀武的空中增援通道,而后以11个纵队全力打援,待打援胜利后,再回兵打济南。

这是一个气吞山河的计划。粟裕就是这么胆大包天、不按常理出牌,敢以对等兵力同时和两个战略方向的强敌搏斗。但胆大的同时,粟裕又表现出极其谨慎小心甚至敬畏的心态,他对局势可能出现的变化,并认为最坏的情况是,战斗打响后,援敌已经靠近济南,但攻城战斗仍未结束,两部敌军汇合,使我军遭到内外夹击。粟裕向中央表态,华野将保证此种情况发生时有后手预备。请注意,这就是粟裕为什么只用14万军队攻济南的第三个原因:他要把更多的部队留下来,以防止出现第三种情况,即我军被内外夹击!

古代打仗为何要攻城,明明可以绕过去,干嘛和城墙过不去?

古代打仗为何要攻城,明明可以绕过去,干嘛和城墙过不去?

“若要吃掉大宋,必先攻破襄阳!”在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就有人好奇了,为什么打仗非要按顺讯攻城,而不选择绕过去直捣黄龙呢?其实,如果你的实力够强够大,绕过去也不是不行。但是,越塔有风险,强杀需谨慎啊!没准一招不慎,你绕过去就回不来了。那么为什么要按顺序攻城呢,原因有3点。

第一,绕不过去。古代很多重要的城池关口,大多在咽喉要道之上因势而建。比如剑阁,若想进攻蜀地,此地是必经之路。但剑阁据守剑门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难攻取。而在那个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年代,想绕过原始森林、沼泽戈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类似的城池还有山海关、雁门关等等。

第二,利益最大化。古人不选择绕行,这里面有个利益考量。比如山海关,它守卫着北京城,一旦山海关被破,就能长驱直入中原。

第三,危险性高。古代行军打仗动辄数十万人,而这么多军队往往是一字长龙,向战场集结,等到集结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绕城作战友军难以驰援。如果绕过城去作战,那军队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后方军队与前方军队中间隔着一座城,那沟通起来便会很麻烦。而且一旦前方战事紧张,后方援军也无法进行有效支援。古代城池中至少有数万守军,即使打不过攻城部队,拖个几十日还是不成问题的。一旦前方军队被消灭,他们腾出手来便可以对付后方援军。

朱棣驻守北平就是防御蒙古的,因此他的骑兵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绝对优势。虽然朱棣能成功,里面有很大的侥幸因素,但这次直捣黄龙,也是一个经典战例。

古代战争是攻城难还是守城难?

古代战争是攻城难还是守城难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答案很复杂,如果你说攻城难,战神白起一年连克61座城池,王翦父子也曾攻下百余座,最夸张的是蒙古帝国的大将郭侃,三年攻下700多座城池,简直就是手到擒来。

如果你说守城难,明初朱文正2万人守洪都,陈友谅60万大军打了80多天硬是没攻下,朱高炽也曾凭借一万余名老弱残兵硬抗李景隆的50万大军,所以攻城与守城的难度不能一概而论。

在战国早期,机巧器械相对落后,战争的重点在于人,只要具备绝对的实力,连克数城确实很简单。

随着墨子、鲁班等巨匠对机巧器械的推广,守城方的优势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攻城战成为一个极其复杂而残酷的过程。

比如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18万叛军围攻睢阳,而守城唐军仅7000人,叛军发起大小战斗400余次,伤亡12万人,耗时十个月才攻破,足见那时攻城一点也不简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此时的城池已经演化成一个有机动纵深的防御体系,包含保护主体城池的羊马城、绊马用的鹿脚、刺杀用的地包和宽20米,水深近8米的护城河,大军还没到城墙边,就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古代城门的厚度约12-18米,先用门栓顶住,再用石头把门封死,想撞开这道门基本不可能。

如果侥幸攻破了城门,便会进入瓮城,顾名思义你会成为瓮中之鳖,最出名的瓮城是聚宝门,内设27个藏兵洞,谁进来都是死路一条。

既然城门这块骨头不好啃,那就进攻城墙,很多电视剧里士兵扛着梯子嗷嗷地往城墙上爬,看着还挺容易,不过这肯定不能信?

古代城墙的平均高度7-8米,而明朝的南京城约12米高,想爬上去可不简单,而且墙体宽厚曲折,上面遍布突出的“马面”,守军可以从个个角度攻击。

所以真按照电视剧里的剧情,守军连弓弩都不必使用,只用丢丢石头,倒倒“金汁”,敌人基本就会凉凉,明摆着就是送死,士兵们只要不傻都不会干。

真正的云梯是这样的,下方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而且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甚至有的配备滑轮升降设备,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长梯子。

再说说兵力差距,进攻方一方面要分兵抵御援军和围城,另一方面要分兵守卫大营和粮草,真正能攻城的只是少部分。

反观防守方,不仅大部分都能顶上,还能调动城池内的老弱妇孺,毕竟大家都知道城破后的代价,即使无法上阵杀敌,丢丢石头还是可以的,朱高炽就是靠这种办法战胜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

除此之外,城池还具备防水和防火的功能,确实不易攻下,所以很多军事大佬都说“攻城是下下之策”,古代很多攻城战其实都是采用围困加攻心的形式。

从元朝开始,先后出现“回回炮”、“红衣炮”、“威远将军炮”等,让城墙直接变成了摆设,攻城战也出现了新变化,这时攻城与守城的难度主要看双方火力。

古代如果要攻打攻下一座城池,大概需要多少兵马?

攻打一座城池的士兵数量,应该是守卫城池的士兵数量的8倍,才有可能攻下一座城池。古代打下一座城池,需要根据这个城池的防卫能力,比如城墙的厚度和河流的宽度,以及这座城池的士兵的战斗能力综合考虑的。考虑到古代的兵器并没有非常现代化,基本都是靠骑射和士兵们的身体力搏进行的,就现在我们以南京的城墙为例子进行说明。如果一个城墙比较厚且比较绵延,同时又有好几个城门。假设城墙高为20-30米,宽度大约为10米左右。士兵在战斗时不仅需要爬梯子,还要躲避弓箭、刀枪才可以登上城墙,这是最冒险的做法。因此在作战中士兵们都是找到城墙薄弱处,几万人几万人地进行正面作战,才有可能打进去。在城墙高处向下看,一万数量的士兵在下面也不是特别多。而且就南京城来说,城墙是非常绵延的,如果每个地方都有士兵,恐怕100万士兵才是刚刚够围住城墙。唯一的做法就是攻打城墙正门,集中兵力攻击城门。

古代怎么判断有多少攻打进来的士兵呢?方法有三:第一,就是看驻扎营寨的数量。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大家在这一点的都是默认的循规蹈矩。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号称七十万大军攻打东吴,陆逊看到刘备只有四十个营寨,就直言断定兵马不会超过十万。

第二,看后勤部队的数量。古代的很多统帅都是看敌方的锅灶数量来断定有多少兵马。最为著名的就是孙膑的减灶计,庞涓根据齐军的锅灶越来越少,就断定了齐军军心已散,就贸然出击,结果惨败收场。第三,直接看将领级别。这也是最为实际的看法,因为每个朝代职位跟军队编制都是有联系的。将领的官职,根据不同的官位,率领的兵马数量也不一样,根据统军将领来看出究竟带了多少兵马!。

守城的将领为什么不把攻城的梯子推倒??

古代战争之中,守城的将领为什么不把攻城的梯子推倒?

在看影视剧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将军一声令下,大批士兵携带着云梯无所畏惧的冲锋在前,他们顺着云梯爬上城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守城的士兵为什么不直接将梯子推倒呢?而是任由其靠在城墙上,用其他手段来阻止敌人爬上城墙呢。其实将云梯推倒,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方法,以古人的聪明才智怎么会想不到呢?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守城士兵根本就推不动梯子

其实云梯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最初运用到战争的时候,就和我们常见的直梯一样一推就倒。后来在巧匠鲁班大师的改进设计下,制造出了一架真正用于攻城的器具——云梯。鲁班是谁,他可是非常有名的巧匠,比如现在人们用的斧头、曲尺、墨斗等常用工具,都是他的杰作。可以说鲁班制造根本就不可能让你那么容易就破坏掉。当时的云梯下面有车轮和底座,这样方便战场搬运,所以云车的底盘是相当稳固的。且云梯还放盾、绞车,抓钩等工具,甚至有的还带着滑轮装置进行升降。简单地说,就是梯子在下面已经被牢牢地固定住了,从上面是推不倒的。所以凭借士兵的力量,一般来说是无法轻易推动的。往往还没有推动梯子,攻城的士兵已经杀上来了,所以还不如投掷石块之类的方法来得更加有效果呢。

二、守城士兵根本顾不上去推梯子

因为在古代攻城打仗的时候,进攻方可不只只是爬梯子翻城墙这个打法,要是只爬爬梯子就攻下来了,那也太容易了。古代攻城时,攻城方会有攻城塔。攻城塔底部有滑轮,可以移动。当攻城塔靠近城池时,弓兵就会从塔顶的战斗区向城池内发射弓箭。而且只要攻城塔一贴近城墙时,塔内的士兵就会从塔内爬到城墙上来。

如果第一队的攻城者从塔上被守卫者打倒的话,后面还会有源源不绝的士兵从梯板的后面涌出。所以守城的士兵还要对付这些攻城者,根本顾不上去和别的士兵一起去推梯子。

攻城一方还会有弓兵和弩兵在地面上,他们会以大型的木质盾牌作为掩护。在大盾的上方有一道狭小的发射口,这个发射口就可以让士兵从后面向守城者射击。所以守城士兵还要去面对这些攻城的敌人,他们还要做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当然,还有其它的攻城方式,如攻城门的等。所以说,守城的士兵都各有各的职责,各忙个的。所以根本就顾不上一起去推那个费劲的云梯。

三、守城士兵也不敢去推云梯

守城士兵也不敢去推云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云梯顶端会涂上毒,守城士兵一碰到就会中毒身亡,所以守城士兵也不敢去推。而且在使用云梯攻城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双方的漫天箭雨,如此强势的火力压制,根本不会有人敢冒着箭雨对云梯进行破坏。因为守城士兵一旦要一起推云梯,必定会露出头,这样就暴露在敌军的视野下了。所以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箭雨冲着推云梯的士兵而来,这样守城士兵很可能就会被射中,轻则受伤,重则死亡,所以说守城士兵一般也不会冒这个险去推云梯的。当然有人会说,云梯一般不是木头做的吗?干嘛费劲去推,用火烧不就成了吗?

其实以前的云梯连烧都不能烧,因为云梯的木材包着的都是用水浸湿过的生牛皮。所以说云梯时不容易解决的。由此而看,云梯是一个庞然大物,根本就不是一己之力能撼动的。而且守城者也各有各的任务,况且一起推云梯这也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守城者是根本不会去推云梯的。

我们看到的电视里的,都是虚构的,千万不要被它所迷惑了,古人的智慧可是不容我们小嘘的。那这意味着云梯天下无敌了吗,当然不是,在面对云梯这个重大威胁之时,守城一方也是怪招不断啊。对付云梯上的敌人,守城者可以使用巨石、金针、拱木等各种方法来辅助,这样下来攻城一方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不过后来,随着火炮等热武器的出现并使用,云梯也就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如果小伙伴们想看一看那时的云梯,那就得到有收藏它的博物馆去看一看了。

耿恭守卫疏勒城有何历史意义

耿恭守卫疏勒城的历史意义为:彰显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疆土的英雄气概。

耿恭守卫疏勒城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地形十分险要,北高南低,起伏较大。根据历年来已发掘遗迹以及周围出土文物推断,疏勒古城遗址为两汉时期的遗存,与碳十四测年吻合。

中科院新疆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正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疏勒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目前发掘面积约680平方米,清理范围包括北城墙、西城墙,以及护城壕的大部,并挖掘了数间房屋。同时,在城外西北角墙体底部发现大量瓦当等建筑材料。另外还挖掘出了陶器及残锈的箭矢。

近五年以来,疏勒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范围基本涵盖城门及内侧遗迹区。另外在遗址西边又发掘了墓葬10座,殉马坑一座,古陶窑一处,这些考古发现极大的丰富了古城历史研究的内容。

史书记载:

疏勒城傍临深涧,可以倚险固守,特别是与友军。古城涧底蜿蜒流淌着的麻沟河,与史书中记载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相互印证。东汉永平十八年,匈奴将疏勒城死死围困,并将城下深涧的水源截断,妄图困死守城汉军。北匈奴王威逼利诱,双管齐下,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许诺封耿恭为高官,并送美女给耿恭为妻,诱逼耿恭投降。

陕西关中汉子耿恭铮铮铁骨,视死如归,将北匈奴王派来的劝降使者亲手杀死,并在城头上当着众目睽睽之下的攻城匈奴,将匈奴使者尸体上的肉用刀割下来,在火上烤着吃,以明志誓不投降。北匈奴王大怒,加强了攻城的力度。

失去水源,耿恭不得不在疏勒城中挖井,挖到15丈深,也没挖到水脉,守城将士渴乏已极,不得已而“榨马粪汁而饮之"。耿恭重整衣冠,向枯井虔诚跪拜,祈祷上苍。然后继续挖井,井中竟水泉涌出,大家齐呼“万岁”!汉军将士在城上扬水示威,匈奴无奈,只得暂且退去。

据说中国象棋的残局中有一招妙棋叫“耿恭掘井”,意为绝地逢生,化险为夷,就是出自于耿恭和疏勒城保卫战。在匈奴围困疏勒城的同时,西域都护陈睦在叛将预谋的政变中被乱军击杀,友军关宠也被匈奴死死围困在柳中城,不久以后就全军覆没。

在当时的情况下,整个西域巨大的政治空间,最后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疏勒城,耿恭率其部下死守城中,捍卫着大汉王朝的主权。

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攻城时守城方为什么要先出城打一波再回城?

是为了冲散阵型啊,攻城放有很多限制了,一般炮灰冲锋前要站在城外百米左右弓箭射程之外,而且攻城也不是你有多少人就上多少人,一般都是一波几百人几千人那么往上顶,人多了也挤不上去还妨碍前锋退路,而且攻城的炮灰都是步兵不可能骑马的,

这时候守城方如果冲出来一队骑兵把这队炮灰冲散甚至就是砍死砍伤一部分也能让敌方乱了阵脚,等地方骑兵赶到,防守方已经撤回去了,这时候进攻方就需要把尸体和伤兵换走还需要重新组织一些炮灰补上缺口,就耽误了很多时间,久而久之攻城方不会在不做好准备就进攻先是把防守方这支奇兵逼出来打服了,然后再准备攻城.

再发展下来就变成像这样,指挥官站在百里开外视野好的地方,进攻方也筑起简单的城防就是安营扎寨,然后再不断的派炮灰去冲击城墙和城门,如果防守方打退了进攻方,进攻方也可以退回去防止防守方追死,时间久了这种方法对进攻方已经没有了威胁,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只会让进攻方的进攻更加顺利,战术嘛就是变着法的恶心对方,所以这种决斗就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互相恶心对方的套路,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像曹仁守荆州时候用一队敢死队直接把东吴阵脚冲散然后直接把吴军先锋打败了,再有就是三国演义里赵云受徐庶指挥把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破了这可能是杜撰的,但是如果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足够强能够破坏进攻方的一部分攻城器具那也算物超所值了.

不仅是开始时要出城打一波,守城时也随时可能出城打一波。城墙只有几米宽,能容纳的防守人数有限,防守方一般都是轮换上城墙的,没上城墙的自然就是预备队,预备队出城反击一般是在已方防守吃紧或对方久攻不下的时刻,这样有两个好处:1、进攻方队形、心理都处在进攻状态,面对防守方的反击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到防守状态,反击较易取得较大战果,2、迫使攻击方保留相当的预备队以抵卸防守方可能的反击,无法尽数投入进攻,减轻了防守压力。这其实和现代战争中防守方的反冲击是一个道理。